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于2018年9月组建成立了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建科学院”),以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强化学科优势,激发学科建设活力,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01

专业设置


建科学院现设立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本科专业,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建筑智能信息技术”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

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基础深厚,是1953年全国率先成立的本科四年制专业,作为全国暖通“老八校”之一,培养了全国首批本科生(1955年)和首批研究生(1956年),并于1998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培育)”和“陕西省特色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成立于2007年,是西北五省高校中首家成功申报设置的本科专业,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目前历经10余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2019年5月,我校建环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第四次专业评估(认证)


建科学院与长安区新区热力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02

师资队伍


学院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共56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同时,学院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国家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人选1名,陕西省杰出人才1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名,陕西省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1名,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陕西省“三五人才”1名,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名,陕西省人才托举计划1名,陕西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短期项目1名,陕西省科技新星2名,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0余人等,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03

学术科研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带来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的智能化运行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节能、高效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是当前暖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间的互融互通也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革大势,建科学院将以建筑环境为基础,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突出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和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目前,建科学院相关学科在国内居先进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近两年,获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合作课题2项,国家出版基金1项;牵头国家级示范工程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学术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篇,其中SCIE期刊学术论文70篇(一区44篇),且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3项,出版专著3部,主持编写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2部,参与编写国家和行业标准3部。国际交流:支持学生赴境外短期学习交流5人次,长期交流学习2人次。接待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3人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


建科学院院长李安桂教授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于军琪教授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建筑

智能化峰会”并做主题报告


刘艳峰教授参加“世界太阳能大会和国际太阳能供热制冷会议”(阿联酋·2017)


王怡教授参加全国暖通学科年会并做大会报告


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04

学生培养


截至2019年3月,建科学院共有在校生1389人,其中本科生1003人,硕士研究生343人,博士研究生43人。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为契机,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与“学生培养”和“导师指导”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育人理念结合,形成了“建科礼”、“建科智”、“建科信”、“导师制”的团学工作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学院团学组织自组建以来,荣获了2019年阳光体育方案展示第四名、第56届校运会精神文明奖和女子团体第三、男子团体第八、男女团体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并在二十五届“粉体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生风采




建筑环境能源应用工程



Q:如何认识“建环”专业?


从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其环境保障均离不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可以说,建环专业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建环专业的任务就是要为人类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用于生活、工作活动和生产工艺要求的人工环境,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地球环境的目的。随着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国防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工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开了“建环”专业的保驾护航,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环境的营造更是必不可少。


Q:西建大建环专业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历经60余年的发展建设,建环专业累计向国家输送毕业生:本科4240人,专科138人,硕士972人,博士74人。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在本学科中属全国第一。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丰硕成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


1952年

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立“建筑设备”教研室。

1953年

全国率先成立本科四年制“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

1956年

经全国院系调整,“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随并校成立。

1959年

马克西莫夫教授指导的全国首届供热通风专业研究生于我校毕业。

1979年

招收首批“供热通风工程”硕士生。

1984年

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

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当时国内相同学科四个拥有博士点的学科之一。

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

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2008年

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9年

通过专业评估复评。同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2014年

再次通过专业评估复评。

2017年

获得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培育)。

2018年

学校为优化学科组合,组建成立了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建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互补融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突出建筑设备的智慧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19年

专业历经第四次评估复评。


Q:西建大建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是什么?


培养目标:

以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工作踏实的社会栋梁之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能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建设项目管理、空调供暖制冷设备的生产和研发、营销、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开发、政策法规制定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特色:

1.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是核心

由于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设计、施工、管理部门,所以历来重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金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7个课程设计(机械基础、采暖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锅炉房工艺、制冷设计等)和毕业设计(论文)。

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陕西秦华热力有限公司、西安市长安区新区热力公司等建立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实践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和措施

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课教育阶段、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阶段和专业课教育阶段)、四个课程平台体系(外语、计算机平台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课程、专业知识平台课程和学科交叉平台课程)和五个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施工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块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学计划优化,提高了知识的互联性、贯通性、整体性及对新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辐射性。

3.教育教学计划和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讲课水平、教学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学位,积极参加科研和设计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建环专指委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现场观摩会以及一些企业培训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了日常性教学督导组制度。由学院督导组的老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高讲课水平。


Q: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学习期间具体的课程如何设置?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

《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六门平台必修课;《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污染控制》、《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供应》、《建筑设备安装技术与施工管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等9门必修课。

此外,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概论》、《空气洁净技术》、《热泵技术》、《自然能在改善室内热环境中的应用》、《冰蓄冷技术》、《冷藏技术》、《制冷压缩机》、《BIM技术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暖通系统能耗分析及计算》、《暖通工程设计实例》、《压缩天然气(CNG)与液化天然气(LNG)的应用》、《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太阳能利用技术》等选修课程,它们分别由热工流力和建环教研室开设。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如下:



Q:西建大建环专业的学科团队有哪些?他们获得了什么成果和荣誉?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及学术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又通过访问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学术动态,形成了一些新的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通过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本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地下工程环境控制、安全保障与节能技术

该研究方向以李安桂教授为带头人,由3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50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了“先进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地下工程环境控制与安全保障”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开展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70余项 。

成果及荣誉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期刊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编制国家及行业规范5部,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2012、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11项。所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水电、地铁、洞库、防护工程等50余项重大工程的环境保障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李安桂教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及“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李安桂教授于在芬兰召开的2018 ROOMENT VENTILATION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


2.建筑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该研究方向以刘艳峰教授为带头人,形成了由3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了“建筑节能、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生态与绿色建筑”研究方向的多项研究。近年来主持太阳建筑、建筑节能等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骨干,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

成果及荣誉

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室内热环境调节相关教材6部,编写国家和地方标准6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次。以刘艳峰教授为带头人的“太阳能富集地区建筑热环境调节与节能”技术团队荣获学校和陕西省2013年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刘艳峰教授获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刘艳峰教授于第一届“一带一路”可持续制冷与空调国际研讨会作报告


3.工业厂房污染物控制

该研究方向以王怡教授为带头人,形成了由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通风技术机理及应用、综合生态建筑节能等方面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工业建筑高效通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骨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子项负责人,主持省部级等纵向课题三项,参加并已经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分别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客中心、西安浐灞行政中心等横向项目的节能优化设计分析工作,促进了综合生态节能技术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

成果及荣誉

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教材2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怡教授获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4.特殊环境调控及能源开发利用

该研究方向以张鸿雁教授为带头人,形成了由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了“特殊环境模拟与荒漠化防治、热能开发利用”方向的研究。主要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机沙产 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子题)”及多项省部级项目。


Q:建环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如何呢?


设计: 建筑设计单位、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设计等。

造价预算 : 暖通空调工程预决算和安装工程招投标。

施工组织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工程监理 : 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的设备安装质检工作,安装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工作。

运行管理:针对高级商厦、医院、机场、地铁、等大型民用建筑,以及医药厂、卷烟厂、纺织厂、电子厂等工业建筑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销售与管理: 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的产品(中央空调和小型中央空调设备)销售及管理。

建筑能源环境评估与咨询:从事建筑能源环境模拟、评估和咨询的相关工作,这是一新兴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毕业生主要在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高校、工业企业、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能源评估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教学、科学研究、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节能评价等工作。




建筑电气智能化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四大需求,其中住的主要载体是以各种形式建筑存在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学习和研究内容均与建筑设备和赋予这些设备智慧的智能化相关,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源自传统建筑与现代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以建筑及其相关设备为载体,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完成从无生命建筑到建筑生命体的进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也是建筑、土木、环境、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的专业,不仅涉及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更离不开建筑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暖通、环境有关的各种设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将这些硬件与软件资源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相互关联又统一协调的整体,满足人们对于建筑日益增长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的需要。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研究对象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地标性建筑争奇斗艳!一条条地铁线路快速开通,数以万计的地下车站投入运营!数千公里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行!为了保证这些大型人工建造物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供配电、暖通空调、公共安全等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电气设备运行其中。这些,都是我们专业的研究对象。从农村到城市、从地上到地下,高楼大厦、交通枢纽、体育场馆、村镇民居,研究对象不断扩大,需要研发、设计、运维的工作也在不断扩展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熟悉建筑、土木工程、暖通、环境等相关领域理论和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引领智能建筑研究开发、工程建设和管理发展潜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设置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大学生在修业年限内主要学习课程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概论、土木工程概论、电路理论、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建筑供配电、电气照明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智能环境学、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如下:



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热爱本职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包括1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其中12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后)学位,4名教师具有英国、美国、荷兰等进修与留学经历;承担了“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改项目;担任了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委员,著名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等职;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师德先进、校教坛新秀、全国高等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6.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同学需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能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建筑智能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系统的能力;掌握建筑智能化环境需求的分析方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和调试技术,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家在建筑电气、智能建筑、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标准,熟悉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具有与时俱进、求知不止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文化环境的沟通和交流。


7.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业情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深受与建筑、综合管廊、智能化等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监理、运维公司和企业的欢迎。就业单位多为行业大型企业及各省、市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运维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各主要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从专业开办至今,每年都保持着旺盛的就业率。

在现代化城市中,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某种意义上,智慧城市是智能建筑概念的延续与扩展。设想一下在未来将住宅、医院、车站、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所有智能建筑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形成智慧城市,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专业的智能建筑人完成,预示着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就业前景。



2018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8.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


我校本专业办学可追溯到1998年,我校基于土木建筑、信息等交叉学科基础,于国内最早一批进行了智能建筑方面研究生培养工作;2001年开设了楼宇自动化本科专业方向;2006年申请设立了“智能建筑环境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基于此,2012年将此学科重新论证,设立了交叉学科“建筑智能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成功设立了“智能建筑”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本专业列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遴选为安德学院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目前我校具有了该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学科链。


9.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科研与社会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形成了大型中央空调智能控制、建筑节能优化控制、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与管理、大型公共建筑智能运维等几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围绕建筑舒适性控制、建筑节能调控等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产业链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地方建设,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了我省第一批能耗监测系统的开发和示范工作,参与了陕西省能耗监测标准的制定。

目前已有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向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行业、各大设计院输送人才600余人。这些毕业生逐渐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欢迎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点击关键字,获取2019年招生资讯>


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招生简章


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来源: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招办

编辑:翔子、陈宇航

校对:王瑶

审核:文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